画里,是风景;画外,是人生。7月29日下午,河北教育出版社在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举办了《见山——穿越中国画的笔墨时空》新书发布会暨读者见面会。本书作者、青年作家、资深媒体人胡烟和《青年文学》主编张菁与现场读者畅聊如何欣赏并读懂中国画。活动由出版人武小森主持。
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活动伊始,武小森朗读了书中的部分章节,充满磁性的声音迅速把读者带入传统水墨画的悠远境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见山——穿越中国画的笔墨时空》定位于“轻阅读”文化普及。胡烟长期沉浸于中国传统绘画领域,她精心甄选从唐代吴道子到晚清虚谷的历代名家绘画100幅进行文学、文化、绘画史各种角度交织的解读,以美学的思维、诗化的语言、哲学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进行一次心灵之旅。每一篇读画散文皆透露出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不经意间给人以启示,令人顿悟的同时使人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活动现场,胡烟提出自己的创作初衷是“写一本我一直想买的书”。她表示,书名《见山》取自这本书中对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解读。之所以拿来作书名,一是希望开门见山,最直接地带领读者走进中国画的殿堂。二是因为我们所熟知的“三重境界”说,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希望读者透过《见山》这本书,可以看到中国画的本质。中国画有抽象性,有深刻的思想,它以笔墨的形式,表达对天、地、人的哲思,对人生的理解。
谈及本书的文章布局,胡烟表示,100幅画分为“见山、晚归、行吟、拈花”四卷,是根据内容来分。每一卷是25幅画,像见山一卷,以山水画为主。拈花,选择的是禅道有关的画作。在每一卷当中,又按照年代排列,这样既有内容的分类,又有年代感,是历史脉络的呈现,能够带给读者十分友好的阅读体验。
引领读者看到中国画的文化蕴涵
接下来,嘉宾张菁对本书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解读。“书中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翻开这本书,随时可以读进去。它特别适合作为枕边书反复阅读,不管是在放松时还是在疲惫时,都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张菁说,本书风格素雅、内敛,有着历史的丰厚,引领读者能看到中国画中的文化蕴涵。读画,能读出文化传统、审美以及人的内心。胡烟不拘泥于评述的规程,在文字中融入“自我”,更从“自我”看到“他者”。
比如,书中《唐玄宗的瓜》一文,解读唐代李昭道的画作《明皇幸蜀图》: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入蜀避难,这场富丽堂皇“春游”的背后实是一场狼狈不堪的逃亡之旅,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作者由此感叹:“粉饰”一词,或许从绘画中来——用明艳的色彩迷惑人眼,将历史打扮得花枝招展。
在八大山人的《鱼》中,画中的鱼以一副人的姿态翻着白眼,一肚子情绪,眼神透露出一种对人生苦难的轻蔑,仿佛在说:谁怕你!将八大山人的委屈和清高抒发得淋漓尽致。都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作者却感慨,“子非鱼,安知鱼之悲”……
装帧精美,整本书好像一件工艺品
随后,责编石姮对本书的装帧设计及艺术特色进行了介绍。她提到,“见山”二字请了专业的书法老师题写,以青绿色大字展示,苍劲有力的同时更显醒目,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翻开本书,青绿色文字的绿色衬纸上,见山二字烫印,隐约闪现,凸显质感。书中的版式也是用了传统书画的一些古典元素,插图的放置采用大图和留白长图相结合的形式,标题名称采用线框和书法体,放置比较随意,追求一种“以形写神”,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中国画的韵味。同时,这本书采用了将书中古画对图书进行三面刷边的形式印刷,并与封面的青绿色调相呼应,使整本书看上去好像一件工艺品,更具有收藏价值。
石姮还通过大屏幕向现场读者展示了教育社与摩点众筹合作开发的一系列文创产品。精美的帆布包、书签、雨伞、团扇、茶杯、流沙音响艺术盘……这些产品中点缀着“见山”二字或是中国画中的山水、花鸟等元素,是图书和文创的巧妙融合。“太漂亮了!”“在哪里可以买到?”现场读者被这些用心设计的产品深深吸引,他们表示,这些文创产品让中国画以可触摸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雪)
关键词: